回答
《孔雀》具有中国电影少见的忧郁气质,你可能会觉得它欲言又止、谨小慎微,但它对生活和情感的明察秋毫足以让其他好大喜功的中国电影汗颜。即使在硬件环节上,《孔雀》也精致得像一部欧洲文艺片,每一个音符都弹得优美有力。
《孔雀》传达出了贾樟柯电影长久以来试图表现但迷失于时代符号中的迷人气质:敏感、细腻和忧郁。
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在看《孔雀》的时候,我睁大眼睛看着银幕,生怕错过什么东西,而看完之后的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孔雀》之中的场景。很少有电影能给我这种梦魂萦绕的感觉,这样的国产电影就更少。于是我问自己,是什么给了《孔雀》这样的力量?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几乎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孔雀》里有着浓浓的时代风情,无论是做瓶子、捣西红柿酱、堆蜂窝煤,还是在黑白电视上看《追捕》,都会唤起很多人的珍贵记忆。令人惊异的是,对于绝大多数观众“尘封已久”的珍贵回忆,导演仿佛信手拈来。影片中的大量细节都依赖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说女工走出工厂时,头发都是湿漉漉的(因为那时的工人都要在厂子里洗完澡回家),而更大量的细节更是隐藏在每个镜头之中,比如张静初扮演的“姐姐”在走路时“长手长脚”的劲儿,明显和现在的女孩大相径庭。正是这大量的细节汇集在一起,才浸染出《孔雀》如此动人的味道。
当然,如果只有细节,就很容易成为琐碎的史实大展示,就像我们在《站台》中看到的那样。《孔雀》中不但有细节,而且很多细节都极具力量,其中既有姐姐骑车拖着降落伞在街上飞驰这样天马行空的想像,也有姐姐树林私会“果子”、妈妈毒死白鹅这样震撼人心的断章。更可贵的是,虽然有这么多“宝”要献给观众,但导演的手并没有抖,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妥帖,都和影片的节奏和氛围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没有因为草率而效果欠佳,也没有因为过于用力而“曝光过度”。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在这一点上,顾长卫胜了。
一咏三叹的精妙华章
有着大量细节被正确表现出来,在国产电影中已经非常少见了,然而本片的编导并没有就此止步―――远远没有。《孔雀》中的场景、事件被精巧地、有意识地重复,在某些点上,它们相互映照,从整体上看,它们交织成一张大网,而且其中很多场景和事件并非出自情节本身的需要,它们另有所指,甚至蕴含着其他的事物。
仔细看《孔雀》,会发现影片中很多元素都在有意重复,比如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家人在门廊里吃饭,比如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性过错”。有些重复不那么容易注意,比如小城川流不息的街道这个意象,比如当妈妈拉回降落伞、鹅被鼠药毒死、弟弟和爸爸争夺木门时表现出的类似的痉挛感。自然而然地,这些复复相互映照,形成越来越强的共振。与此同时,那些细节又相互交织,或者因为一个共同的元素(比如降落伞连接了姐姐和果子两个人,在这种交织中,姐姐的爱情从纯真走向世俗),或者因为某种相互抵牾的元素(比如傻哥哥无情地吸取了弟弟妹妹的青春和快乐,但同时又用自己的朴实和厚道赢得了生活)。
至于隐喻,大家很容易想起片中的“大BOSS”,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强烈、最有意识,或许也是最成功的隐喻―――片尾的孔雀开屏。照我的理解,这个场面所表达的是:虽然生活看起来毫无希望,然而仍然有孔雀在无人观看的地方灿然开屏。或许我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许还有别的可能,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开放的,多义的,它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然而却“兜”住了全篇,并且使整个作品得到了提升。
出手之前就已经卓越
问题来了,《孔雀》把镜头直指一个时代(或许这个时代还没有完全死亡)的压抑和苦难,那么,把这种让人难以直面的东西运用重复、映照、交织和隐喻的手段变成一个精美的作品时,意义又何在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到艺术的源头。在若干万年前,幽暗的原始森林中,一群原始人在草地上舞蹈,他们的歌曲里有明显的重复旋律,并且通过微妙的变化使这些旋律之间相互映照,舞蹈演员之间相互模仿或者相互抵牾的动作交织在一起,而他们头上戴着的鸟羽面具无疑是对大自然的隐喻。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很显然,人类最原始的艺术通过精密的创造性活动,把冥顽不灵、充满敌意的大自然“人化”了,在心理上把它变成了可以栖居的地方。其实,在若干万年后的现代社会,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变,面对顽冥不灵、充满敌意的时代和命运,艺术家不屈不挠地通过上面所说的手段把它“人化”,使人间成为可以居住的地方。
相对于中国其他“非商业电影”,《孔雀》的编导更成功地尽到了艺术的责任。面对生存中的苦难、无聊和压抑,它既没有声嘶力竭地哀号,也没有絮絮叨叨地诉苦,而是坚定地创造艺术,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既可能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一面,同时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最终的感觉是释放和愉悦而不是压抑和灰暗。毋庸讳言,《孔雀》之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三个故事呈“渐弱”的趋势、里面有些过于文学化的画外音画蛇添足、“孔雀开屏”之后的最终结尾没有必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孔雀》是新时期最出色的艺术片之一,它的主创在意识上已经优越于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影人―――在出手之前,他们就已经卓然不群了。□光猪
■国外媒体评论
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Screendaily.com:如果需要进一步证据表明中国新电影在技术和情感上有多成熟的话,看《孔雀》吧。这个“文革”末期中国某省城三姐妹的故事,这个敏感、简单到迷人的电影,虽然在树立真实性的过程中不急不徐,但却让耐心的观众爱上它和它的三位年轻主人公。
与张艺谋的两部近作给人华丽有余深刻不足的感觉不同,《孔雀》呈现了反面的真实:首执导筒的摄影师顾长卫提升了世俗,告诉我们在见惯不怪的日常问题和看似普通的家庭后面,隐藏着多少未尽的东西……
比2小时40分钟的片长更显轻松、优美的《孔雀》应该突破影展范畴,进入特定地域触及更有鉴赏力的艺术片观众……
尽管片中的时间指针并不明显,但情节延展达到六七年。第一部分虽是姐姐的故事,摄影机却不采用主观视点,而是以古典主义的构图和灯光从外部观察,仅有几个特写。这种看似拘谨的技巧和从容不迫的韵律,恰恰在观者与对象之间建立起谨慎而互相尊重的对话,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归结到底,《孔雀》是一部关于生存和顺应的电影;当最后我们听到姐姐说“没关系,在爸爸的家乡,满山都是孔雀”的声音时,竟然感到这是某种胜利。
有潜力让全世界神魂颠倒
路透社:顾长卫对角色投入的同情和理解、不带评判和恩赐态度的观察,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故事讲述者……
这部影片有潜力让全世界的观众神魂颠倒。它把观者带进一座中国小城,用人的梦想、遗憾和幻灭等共有体验,把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变得不同。在将近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者会度过一个清晰可辨的、启示性的中国人生。换句话说,影片在亚洲以外有着卓越的市场前景。惟一缺乏的就是明星,但话说回来,2000年章子怡亮相柏林的时候,又有谁知道她呢?
虽然有点长,但影片用它从容不迫的步伐充分发掘着小城生活的全部细节,邻人的残酷、父母的独断,以及一个在我们眼前改变的世界……影片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合力营造了一个富于表现力、引人入胜又充满美的家庭悲剧―――只不过这种美,总是与那些当事人擦肩而过。 编译:yoyo
■编辑部点评
物质贫乏时期的“爱美丽”
看姐姐的故事就像看物质贫乏时期的《天使爱美丽》,不瑰丽、不美妙,眼前只是一个艰难困苦的物质世界,但无论如何拴不住最浪漫、最勇敢的梦想。张静初和冯